难以言说的乡愁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是少有的闻名世界的小说家,善于用故事引发人们的思考。正如他所说,他从不会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所有的道理都需要自己去挖掘,当你领悟了什么之后,他也不会说这就是他想说的,正所谓“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一本从目录就很惊艳的书,有很多次我看到这个目录都想停下来写点什么。目录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细想也很有道理。除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每个章节都是不一样的主题,并且每一章的最后一篇都是新的一篇,所以读每一个篇章时都不会腻,而且知道最后会有惊喜出现 艺苑 2024年06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36 浏览
匠心传承 2023年,我刚走出校园,就有幸加入星牌优时吉这个大家庭,见证了公司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这一年间,既有前辈言传身教的指导,也有自己躬行实践的喜悦,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河北省劳动模范——吴松。吴松是吸声板生产二部经理,负责吸声板工艺技术和特种线生产工作。入职11年,扎根在车间,成长于一线,把所学所想成功用于生产实践,实现了工艺运行稳定、经济成本下降的双赢,他也从一名普通的工艺员蜕变成一名精于技术、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的综合性人才。 艺苑 2024年06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24 浏览
夏至有碗“父亲面”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与美食有关,这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饮食文化,也是民间传统节气享受美食的诠释。特别是在广袤的农村,老百姓对一年四季的节气更加重视,在饮食的制作上更加讲究,有句话说得好“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节气的美食中,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这说明夏至这个节气夜长日短的气象特征,而夏至面作为这个节气的大众美食更是凉爽一夏的首选必备。在北方,夏至面必须是煮熟后,经过拔凉拔凉的冷泉水冲击的那碗“过水面”,加上色香味俱全的卤料 艺苑 2024年06月26日 1 点赞 0 评论 43 浏览
在传承中砥砺前行 每当乘地铁时,尤其是地面线路,能够透过车窗凝视窗外的景色。公路上车水马龙,轨道旁高楼林立,这些建筑物和车辆仿佛都在向我们“迎来”,然后又迅速“离去”。列车在轨道上呼啸而过,我却能安静地享受这窗外的美景,这种极速与闲适的交织,让我深感其中的趣味。我的思绪随着窗外的车流和建筑不断飘荡,仿佛可以飞到更远的地方……北京地铁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从最初单线运营,至今已织就了一张庞大的运行网络,这一巨大的飞跃离不开地铁人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和创新进取。 艺苑 2024年06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33 浏览
夏至 时光的绚烂之约 当阳光热烈地倾洒在大地上,当蝉鸣开始在枝头喧嚣,我知道,夏至已悄然来临。“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古人的诗句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此时的景象,那一抹翠绿中蕴含的生机,那一片荷花散发的芬芳,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夏至的独特韵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是白昼最长的时刻,白日被拉长,仿佛时光都变得格外慷慨。清晨,阳光便迫不及待地透过云层,将温暖与明亮慷慨地赐予每一个角落。树叶在阳光的映照下愈发翠绿,那绿中仿佛透着光芒,像是大自然用纯粹的色彩绘制出的画卷。漫步在小径上 艺苑 2024年06月26日 1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一碗夏至面 一生故乡情 夏至吃面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俗。虽然夏至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随着气温不断升高,人们出汗较多,缺乏食欲。因此,夏至又称“苦夏”,为了应对“苦夏”,夏至吃面是大家的首选。“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些谚语,人人耳熟能详,更是一种传统的民俗。夏至是小麦收获的季节,在我的故乡,夏至吃面有尝新的意思。家家户户在这天中午,一定要吃一碗夏至面。20世纪70年代初期,父亲在外地工作,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艺苑 2024年06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43 浏览
北京的符号 我曾到许多地方游玩,身处异地他乡的时候看到熟悉的事物心中便会涌起莫名的激动。我想,这些倍感亲切的事物就可以称之为对故乡的情结。它们或大或小,或抽象或具体,静静地成长、生根、发芽,成为记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思乡的符号。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种类之一。所谓合院,即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 艺苑 2024年06月19日 0 点赞 0 评论 36 浏览
胡同琐忆 我的童年是在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初中二年级以前,一直和家人居住在建国门内站前街东侧、紧邻东长安街的水磨胡同。这是一条形成于明永乐时期的古老胡同。它的东口不远处即是著名的北京古观象台。犹记得上小学时,每天上下学都要从其旁边走过。前些年查阅史料,又得知胡同的东半段路北,曾经是明清两代礼部会试的考场——贡院的一部分。数百年间,三年一次的会试吸引了无数寒窗十年苦读的士子置身其中,寄希望实现“金榜题名”的美好梦想。虽已过去四十年,儿时在胡同生活的记忆却早已深深刻印在脑海中 艺苑 2024年06月19日 0 点赞 0 评论 3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