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为古建筑烧制皇家琉璃制品 ■记者 张军/摄
门头沟琉璃渠村有着759年历史的皇家琉璃官窑厂今年下半年将对外开放。不仅仅是修缮重建,这里将变身为金隅琉璃文创园。“在这片3万多平方米的园区里,孕育着集琉璃构件实操、体验、非遗展示、文创等多功能、一站式的琉璃文创园,而园区的根基,仍是琉璃构件烧制。”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负责人于海燕说。
为古建烧制皇家琉璃
琉璃渠村坐落在永定河西畔,是曾经的皇家琉璃之乡,村内的皇家琉璃官窑厂一直为故宫、天安门、天坛公园等古建筑烧制皇家琉璃制品。“元朝初年就在琉璃渠村这个地方设立了琉璃局,一直生产琉璃制品并为皇家服务。”故宫博物院专家介绍,这里的老师傅知道故宫琉璃瓦的品质是什么、尺寸是什么,这里有大量的档案和几百年不断积淀的经验,他们了解紫禁城故宫对于琉璃产品的要求。
随着时代更迭、环境变化,琉璃烧制技艺传承愈发困难。“早年工厂年产量能达到100多万件。由于政府的生态环保要求以及市场需求收窄,村中这座有着700余年官窑历史的厂子于2013年熄灭了窑火。”赵长安是北京市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去年他和几位掌握烧窑技术的师傅被请了回来。
“为保障北京市文物修缮需要,做好琉璃烧造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金隅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故宫博物院和门头沟区关于传统技艺恢复琉璃生产、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相关意见,紧密结合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对老厂区进行全新规划,全力打造集琉璃保护性生产、琉璃文化传承推广、创意办公于一体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进一步推动琉璃烧造技艺非遗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科学提升琉璃烧造技艺传承利用水平,打造非遗保护传承的‘北京样本’。”于海燕说。
“为了留住老手艺,现已修缮恢复现存窑址16口,并将其中一口作为素烧窑(剩余15口历史窑址仍作为展示使用)、另复建一口釉烧窑,采用煤、柴传统燃料,运用古法烧制工艺,实现千年琉璃烧造技艺复原、传承与研究。”看着园区一天一个样,身为北京市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赵长安心里特别高兴。
机器人“上岗”厂房大变样
“之前烧制时漫天灰尘,人都没法进来,和现在的工作环境没法比。”在宽敞整洁的琉璃生产研发中心,琉璃烧制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郭立生感慨。在去年,他和多位非遗传承人回到了园区,不仅重新干起了古法烧制,还常为参观的客人讲述非遗技艺传承的故事。
一名工人在电脑前输入指令,有定制托盘支架的搬运机器人精准移动到指定位置,搬运储釉罐和瓦片成品坯……新厂房内看不到多少工人,机器人就能代替人工完成搬运作业,郭立生和其他工匠在一边忙着制模、倒模、上釉等精细活儿。“干了30多年古法烧制,现在赶上了好时候,不仅环保还有高科技。”郭立生打心底里高兴。
新厂房还特设了参观路线,“以后来到园区的游客可以全程参观琉璃烧制过程,亲身体验传统非遗技艺。”于海燕说。
打造琉璃文化研学游基地
一件琉璃制品要想生产出来,需要经过一系列繁复工序,包括产品设计、制图、放样、制模、干燥、素烧、配釉、挂釉、釉烧……在园区的琉璃非遗工作室,赵长安正在指导学生制作琉璃制品,“琉璃构件烧制前先得经历精工制坯,这是烧制的基础,再通过坯窑烧制15天左右出窑,上釉,再进入色窑带釉烧制5天,最终成品。”
在隧道窑展陈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作业,未来这里将将引入咖啡厅、书店、特色餐饮、展览会议等业态,设置艺术装置,还原窑车进出工作场景,打造具有琉璃文化风格的艺术空间。
“目前,文创园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成。我们将做好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打造琉璃文化研学游基地。”于海燕介绍,未来,我们还将吸更多优秀非遗项目入驻,丰富客人旅游体验,同时设置琉璃文化讲堂、琉璃文创产品展示等功能,打通文创园与琉璃渠村历史文化链接。
□链接
琉璃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因其具有色艳久鲜、防腐防潮、坚固耐用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的建筑当中,实为一种具有艺术装饰性的低温铅釉陶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