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技师杨晶(右)指导徒弟进行中药生产          企业/供图

          “你说这是什么药材?”“它的产地是哪?”“鉴别要点是什么?”“鉴别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在田间地头、药材市场,同仁堂股份集团刘天良首席技师工作室负责人刘天良,总在不经意间考查徒弟们的学习成果。

          刘天良徒弟郭朝晖说:“回答正确会得到师傅表扬,如果答不上来,师傅会耐心给我们讲解。被这么问上几回,这些问题就牢牢记在了心里,再也不会忘记。”

          同仁堂股份集团以传统中成药的生产和销售为主业,做好药材鉴别、制药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先后成立了5个首席技师工作室,传承药德、传授技艺。截至目前,股份集团共有师傅28人,徒弟54人,传授内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诸多方面。

          首席技师倾囊授艺

          安宫牛黄丸是同仁堂十大王牌产品之一。“北京市郭凤华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后,筛选9名优秀职工成为郭凤华的徒弟,制定3年教学计划,囊括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以及文化与技能传承等内容。

          成为郭凤华的徒弟并不容易,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基础,更要有一份长期坚持、为中医药奋斗终身的恒心。张菁被选中时非常开心:“很荣幸能够成为郭师傅的徒弟,希望跟着郭师傅更加细致地学习安宫牛黄丸的专业知识和传统手工技艺。希望自己能够为安宫牛黄丸手工技艺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传承手工搓丸的制作技艺过程中,郭凤华一丝不苟、毫无保留,将揉坨、打条儿、搓丸儿每个环节的关键点手把手地教给徒弟们,并一一指导他们练习,绝不马虎。有一次,小徒弟正在练习,郭凤华检查时发现他搓出的丸药一丸儿大、一丸儿小,立刻意识到徒弟的错误点在哪儿,并召集所有徒弟,以此为典型事例展开现场教学。

          “大家看,这几丸儿药有大有小,有谁知道是因为什么吗?”

          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力度不够,有的说搓丸手法不对。郭凤华笑了笑说:“问题出在了打条儿环节,显然这位是用手指打的条儿,打出的药条儿有明显的深浅不一,造成了搓出的丸药也大小不一。我们在打条儿时一定要用手掌平揉,保证打出的条粗细均匀。”说的同时正确示范,并带领徒弟们一遍遍练习。

          在开展师承教育的同时,郭凤华带领工作室徒弟们围绕保证安宫牛黄丸药品质量以及技艺传承等,开展课题研究。

          药材鉴别需要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储备,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工序。刘天良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后,筛选出6名优秀职工成为药材鉴别专家刘天良的徒弟,学习药材鉴别技艺。刘天良定期给徒弟们面授理论知识、实操药材鉴别、传授鉴别要点,还会带着他们走进各地药材市场、药材产地进行调研,理论联系实际。

          “于葆墀首席技师工作室”“杨晶首席技师工作室”今年也相继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带徒传艺使命,同时还将在新的起点坚持教学,传授技艺、培养人才。

          师徒班培养青年力量

          除了同仁堂首席技师工作室之外,股份集团各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及需要,成立师徒班,促进技艺传承。

          2019年10月,股份集团亦庄分厂举办了第一期技能导师带徒拜师会,小丸专家田新民以传承手工泛丸传统制作技艺为内容,在两年内带徒弟2名,教授手工泛丸制作技艺。由于现在已取消手工泛丸的生产模式,田新民师徒便利用生产之余开展理论学习和传统手工技艺的操作练习。

          “手工泛丸是中药最古老的水丸加工方法,通过手匾和手筛等一套工具的组合进行操作加工,需要不断练习和摸索,才能掌握其中的门道和力道。”教学中,田新民向徒弟们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及作用,并进行示范,让他们观察其中的动作技巧。因为徒弟们掌握的动作进度各有不同,他会及时针对徒弟的动作分别进行指导,并要求他们勤加练习。

          徒弟们在练习过程中时常会磨出水泡,田新民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但掌握一门技艺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控制好练习的时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最终经过师徒的共同努力,徒弟们已从不知到有感,手工泛丸、手匾、手筛的操作动作及连贯性也基本到位,并且在2020年5月,配合亦庄分厂技术科完成了睡眠品种“通宣理肺浓缩丸”加工工作。

          言传身教为徒弟树榜样

          郭凤华、刘天良、杨晶、于葆墀……他们既是师傅也是党员,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虽然他们已在各自领域取得诸多成绩和荣誉,但依然对自己要求严格,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徒弟们以及其他职工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虽已为人师,他们仍奋战在生产一线,攻坚克难。经由郭凤华双手搓出的安宫牛黄丸合格率达100%,这背后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

          郭凤华还是“安牛班”班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严把质量关,带领着90余人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全力保障安宫牛黄丸的生产供应。为确保职工能够在一个洁净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生产,郭凤华没有在食堂吃过一次热乎乎的早点,坚持每天第一个进入车间进行生产前的各种消毒、准备工作。

          生产过程中,郭凤华结合实际情况,每两个小时或不定时用75%的酒精棉对人员频繁接触的电话、电灯开关、门把手等进行消毒。督促班组每名职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洗手消毒的频率,并由五步洗手法改为七步洗手法。

          遇一良师,是人生幸事。师傅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为青年职工树立了榜样,激励徒弟们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