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圆明园金秋游正式开幕,活动将持续到11月6日。美丽的秋景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游客在秋游的同时感受圆明园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爱国热情。

         百日菊迎观赏季

        为丰富遗址景观视觉,从2017年开始,圆明园特选用百日菊等多品种花卉种植在藻园门北、洞天深处、勤政亲贤南路边等处。经过多年精心养护,现已形成一万余平方米如油画般的花海、花带。百日菊,花型、花色丰富艳丽,开花早,花期长,更因其耐干旱、耐瘠薄的特性而闻名。园内除了百日菊,还种植有鸡冠花、蓝蓟、波斯菊、硫华菊、孔雀草等10余种草本花卉。秋风瑟瑟,层层叠叠的大片花海生机盎然、五彩斑斓。当下正是观赏花海的最佳时间。

        “碧云天,黄叶地”正是金秋时节圆明园银杏大道的真实写照。每年10月下旬,圆明园实行适当缓扫,满地的落叶和树上金黄的银杏叶交相辉映,众多游客来此感受金秋的洗礼,因此,圆明园银杏大道成为了北京金秋打卡的胜地之一。除银杏外,园内还种植了枫树、白蜡树、槭树、黄栌等观赏性较强的彩叶树种,形成狮子林、观澜堂、德胜概、玉玲珑馆、廓然大公、天然图画等多个彩叶观赏区。

        秋风拂芦苇,新秋看雪霜。圆明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芦苇作为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园内多有分布。它们没有斑斓多彩的颜色,既不热烈,也不浓重。但走进它们,游客可以听见藏匿于芦苇丛中群鸟的歌声。芦苇花就像飘絮一样,在水边聚成一片,为河岸编织出一条毛绒绒的围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花正是“蒹葭”的形象化。每年11月到12月,圆明园中的玉玲珑馆、狮子林、福海等湖边,经常可以看到随风摇曳的芦苇花灵动飘逸的景象。

         科技手段助力文化活动

        在园容布置方面,本届金秋游首次引进了科技电子屏,由15块条形屏幕围成的圆形景观伫立于涵秋馆平台之上,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皇帝有关秋景的御制诗,以此营造出故园金秋美景的意境。平台北侧精心打造的文化展廊中,将集中展示《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和圆明园摄影作品。好诗配美景,广大市民可来涵秋馆亲眼目睹古人与今人的绝美对话。

        金秋游期间,圆明园大讲堂将继续邀请专家、学者来园开展文化讲座,挖掘圆明园秋季园居活动历史,促进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传播。

        此外,2023年圆明园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春泽斋景区的三山五园石刻文化主题微展览、剧景游等丰富的文化活动也将在金秋游期间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