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举办“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最新考古进展。其中,前两项考古成果为海上丝绸之路再添实证。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考古团队发现,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散落区和条形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陶瓷器、铁器等构成的堆积,长约37米,宽约11米;环形散落区、条形散落区由散落的船载物品构成,遗物较少。二号沉船遗址位于一号沉船遗址东北约12海里处,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为大量排列整齐、码放有序的原木堆积,长约21米,最宽约8米,核心区西北部及东部各有一处由少量原木和陶瓷器散落形成的堆积;二号沉船暂未发现船体,仅在核心区原木堆积中发现一根疑似船构件的条木。

        此次通报的3项水下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近年来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现代沉舰考古的重要进展,对于推进水下考古技术研发与突破、甲午海战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及展现“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水下考古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创新理念技术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提升我国水下考古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