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走向荒凉,正如从人间转身过往。

    近两千年前,《汉书》中言道: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四郡两关中,如果说武威、张掖昭显着大汉帝国的威势,酒泉承载着将军的浪漫,那么敦煌一定是王国盛大气象的外放。

    戈壁滩上的莫高窟,是从沙砾石壁上凿造出来的。在它的对面,三危山三面耸峙。前秦建元二年,一位老僧拄杖在茫茫沙海之中前行,脚下是路,抬眼是天,万丈佛光在西北的山峰上连成一片,老僧怔然,入定,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他凿壁为窟,身在其中,仿若一尊遗失千年的石头像,面容寂静而荒芜,单手作揖,周身的寒冷诉说着一个悠远绵长的故事。莫高窟第一个窟洞,由此而始。

    莫高窟兴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隋、唐、宋、西夏而讫元代,时达千年。每一昏暗的窟洞内,木骨泥塑佛像万千,眉眼之下,皆是悲天悯人,有人谓之曰:“千佛洞”。除了佛像之外,窟洞里布满了以孔雀石、绿松石、砗磲为颜料的佛国主题壁画,洞窟狭小,盛装不下时人对佛的信仰与爱敬,所以壁画盖过一层又一层,年轮卷过一圈又一圈。明代时,丝绸之路的光辉已然暗淡,盛唐的开明盛大宛如一场旧梦。敦煌与它的佛窟隐入尘烟,无人过问。如果不是一场来自20世纪的叩门,它或许会有不同的机遇。历史的偶尔是人间千年春秋,偶尔的遗忘,也不全然都是坏事。

    “你知道玄奘吗?”斯坦因对王圆禄说。这话让那个矮小精明,满眼警惕的道士眼中闪起光来。他当然知道玄奘,他还知道自己守着的灰败坍塌的洞窟,在很久很久之前是多么的辉煌盛大。所以他毫无怨言地守着,希望有一天它会如春回大地一样再度焕发光彩,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名声和钱财,然后堂堂正正践行自己的“道”。所以舍却一些没有人在乎的经文、典籍是没有问题的,由此得来的钱财用来修缮洞窟,为佛祖重修金身,怎么不算一种供养呢?

    经年之后,道士回首,似乎悟得自己做得一些无可挽回之事,他惶惶不可终日。百年之后,有人骂他,有人叹他,大家说,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敦煌,沙洲,西域门前的明珠,辉煌过,败落过,被人抢走过,也被悉心保护过。在敦煌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昏黄的纸页,它已然残缺,可能被火舌席卷过,也可能被撕毁过,又或许只是因为时间的掩埋而破碎至此。但是文字的力量依然动人心魄,千年之前,有一个不知姓名的人,坐在案前,抬笔写下:

    敦煌西裔是临边

    四塞清平扫狼烟

    令公加节拾万年

    沙府国境小长安

    小长安,是沙洲人的梦,梦境时至今日,依然延续,就像三面环沙下的那汪月牙泉一样,不可思议,但它就在那里……

 (作者单位:首都建设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