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包含46.3万字专业知识的书,读完它便可了解北京冬奥村工程是如何建成的。这又不仅仅是一本书,其中蕴含着对行业的理解与热爱,是展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它的名字也很有艺术气息——《冰嬉合院 匠心智造》。这本书的主编张学生笑称自己已从一名建筑人“变身”为出版行业项目经理。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北京冬奥村装配式钢结构居住建筑综合建造技术》,由北京城建集团组织编写。作为工程的项目经理,张学生自2021年起开始总结工程的每个细节,到2024年12月,这本书正式印刷发行。

  对于出书这件事,张学生认为,北京冬奥村工程在设计策划、施工组织、工艺方法等方面代表了国内装配式钢结构居住类建筑最高水平,北京冬奥村以34万平方米的体量成为国内首个钢结构住宅小区,展现了项目团队管理的科学性。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和分析,既是对团队辛勤付出的总结,也为中国建筑行业留下一份高质量建造方案。

  在北京冬奥村工程建设与管理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诸多宝贵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成果。该书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北京冬奥村工程建设中的技术发展历程,总结了项目管理的创新变革。全书分为技术篇和管理篇,重点呈现了项目在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党建引领、成本管控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谈及此书的创作经历,张学生表示,这还要从一次培训说起。2019年,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通过北京城建集团找到了时任北京冬奥村项目经理的张学生,邀请他围绕项目建设情况为会员单位进行一次线上授课。“也正是那次交流让团队对总结北京冬奥村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张学生说。2018年开工建设的北京冬奥村是服务保障冬奥及冬残奥会期间相关人员居住的场馆配套设施。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钢结构住宅小区,该项目在设计策划、施工组织,乃至材料应用和效果评估方面都是全新的课题。

  在此书技术篇中可以看到,从测量开始,包括过程中的地基处理、混凝土结构浇筑关键技术、钢结构住宅群体安装,再到后期的机电系统关键技术和高品质住宅舒适度的探索与实践,十项内容聚焦理论与实践对照,结合操作与应用环节进行细致切分。张学生说:“我们将施工中每个环节和细节都尽可能地标注在书上,让业内人士通过书中内容找到为何这么做、施工中如何做、利用哪些材料和技术、达到怎样的效果等内容。”

  在管理篇中,不仅包含了工程涉及的风险、质量、技术、进度、成本等管理方式和应用情况,也融入了协同发展与文化建设,以及智慧建造等内容,将一本看似“技术范儿”十足的书变成了组织管理的经验集萃。书中还将党建引领工程建设作为专门内容进行阐述。“党建引领是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因在工程建设全周期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收获了诸多成绩和荣誉。”张学生说。

  书籍发行后,一名资深项目经理看后感慨道:只要是干过三五年工程的人,按照书中内容操作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

  在张学生看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其中还蕴含了团队的诸多思考。“对于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土木工程是一个避不开的专业。我期望借由这本书,让更多人知晓,建筑行业是一个可以精细到1毫米精度控制的高精尖产业。土木工程人更是一群坚持以创新技术引领,坚守让更多好房子服务更多百姓这一理念的有识之士。能够从事这个行业,乃是无上荣耀的事情。”张学生笃定地说。

  对张学生而言,这本书不是自己的业绩,而是整个城建集团,乃至诸多高校专家和行业同仁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说:“平台是企业提供的,工作是大家一起干的。在书籍编写和总结中,许多前辈、专家、同事给了主创团队很多意见,才将这本60万字的书籍凝练到46.3万字。我们希望这本书为行业留下一本精品建筑的操作手册,通过这本书为后来人提供以学术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更加清晰准确、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功能性创新智库,为行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书籍的出版发行,诸多行业大咖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思敬认为,这本书深入总结凝练项目的科技攻关和管理实践,为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居住建筑提供难能可贵的可借鉴资料。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表示,书中呈现的北京冬奥村工程大量创新的技术成果和工程经验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社会对好房子的需求提供有益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