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经元、明、清数百年建设发展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北京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大运河(北京段)作为水利运输工程,为北京城市的建设、水系的梳理承载了重要职能。11月7日,由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开幕。文化节期间,主办方举行多种线上征集、评选、文艺创作展示和系列非遗展示活动,并举行首届大运河非遗论坛。
主题活动展运河魅力
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北京市两个遗产区段——通惠河通州段和通惠河北京旧城段。
此次大运河文化节主题为“行走运河,赋能小康”,突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融合8大版块39项主题活动,包括文艺创作、公众参与、文体融合、非遗活动、专题展览、云端展示、学术讲座及延展活动等。
其中,多种形式的线上征集活动邀请公众参与分享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大运河文化节的魅力所在:大运河主题视频创作大赛带领公众走进南锣鼓巷、南新仓、大通滨河公园等大运河东城段重要点位,发掘题材,创意内容,制作3-5分钟短视频,在全网播出,多角度展现大运河风貌;“云游什刹海,品味四九城”活动邀请城市人文地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及相关负责人面对面讲述什刹海的变迁,并鼓励观众拍摄什刹海风景,举办线上摄影作品评选;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将以“传承千年文脉·焕彩运河文化”为主题,深度挖掘整合资源,汇聚设计力量,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品牌、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博物馆、文旅景区进行定制化设计,并对设计成果进行市场转化。
文艺作品展运河底蕴
千载运河奔流不息的不止是江水,更有以大运河为灵感来源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此次文化节期间推出一批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文艺创作作品,其中,《大运河·京剧》北京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以徽班进京230年为契机,通过演奏第七交响曲《京杭大运河》及《京剧交响曲》,展现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溯源京剧发源;《流淌的旋律——大运河随想》民族音乐会以歌颂大运河为主题,精选大运河沿线的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及北京八个省市的特色音乐进行展示;舞剧《曹雪芹》以清中期京城为背景,表现主角曹雪芹命运的跌宕起伏,带领观众感受清中期北京的文人生活和市井文化;舞台剧《九歌》以传承弘扬运河文化和运河精神为依托,引领观众思考艺术、文化、生命话题;话剧《白鹭归来》借助多媒体手段,融合京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呼吁人们传承历史文化,关注首都发展;历史评剧《守敬龙泉》以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寻找京杭大运河北源头白浮泉并修建通惠河为主要内容,展现运河之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遗产讲运河故事
此次文化节期间,还推出大运河主题的系列非遗活动,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在抓好大运河保护的同时讲好大运河故事,让广大市民同时感受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所焕发的时代风采。
其中,“一城三带”优秀剧目展演将组织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北京市曲剧团等9家北京文艺表演团体演出12台优秀剧目,同时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彰显北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帆影弦歌万千重运河非遗器乐剧”将以典型的非遗音乐、非遗舞蹈、非遗戏剧等为载体,诉说运河文化在文化交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融汇贯通 南北对话——首届大运河非遗论坛”将搭建南北非遗融合创新发展平台,积极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与传播;“非遗绝活儿·百姓擂台”评选将在线上征集大运河沿线各区“非遗”绝活儿,并举办民间非遗艺术绝活擂台评选,邀请民间非遗传承人同场竞技并进行线上直播。
据了解,此次文化节还将推出一批大运河北京段“网红打卡地”,引领市民体验运河新生活、感受运河新变化,凸显大运河的文化活力和旅游魅力,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品质化、个性化的选择。文化节开幕式上,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各区代表上台推荐了本区值得一去的“网红打卡地”,同时“云上运河”系列活动也将征集、展示相关内容,更有直播活动邀请专家阐释大运河沿线的丰富内涵,带领大家亲身体会“网红打卡地”的魅力所在。最终评选结果将在闭幕式上进行公布。
□相关新闻:古琴·运河文化展奏响运河之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