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道桥联合研发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智慧管理         ■记者 董一鸣/摄

        乘坐电瓶车以每小时25 公里的速度绕完一圈工地需要至少20 分钟;现场3000 余名工人分布在1400 米长,400 米宽的施工现场;要俯瞰工程全貌需要爬上四层楼高的观景平台……这是由北京城建道桥集团施工的地铁12号线25 标项目部给外人最直观的印象。

        如何管理好如此巨大的工程,记者带着疑问走进项目部办公区。智慧指挥大厅内,项目安全总监刘瑞正通过六个分区大屏幕查看现场施工情况。突然,大屏幕中间跳出一个画面,是某摄像头抓拍到的现场工人安全帽佩戴不规范情况。刘瑞拿起身边的对讲机,呼叫安全员说:“现在有一处点位,出现工人佩戴安全帽不规范行为,请迅速到现场纠正。”

        传统的施工管理过程排除安全隐患的方式主要靠安全员进行现场巡视,这种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率极低。刘瑞说:“如果人手不足,更会让安全员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比如,当有些隐患真正被发现时,很可能已过去很长时间,或者又有新的隐患再次出现,风险排查起来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针对项目现场面积大,作业面多的情况,城建道桥集团实施了智慧建造管理,通过与相关机构联合研发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智慧掌控。智慧指挥大厅内,五六十块屏幕将整个工程分成了6 个区,项目总工程师李铁军说:“这种分区既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的推进,更可以通过智慧系统的植入,实现安全管理无死角。”

        六个分区都会各常驻一名安全员,每个安全员职责明确,只负责一片区域。当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通过线上“巡视”发现安全风险时,通过对讲机,可在第一时间通知到相关区域安全员,安全员收到指令后,能快速赶去,及时、精准对风险进行排除。

        另外,这套系统尤其突出了对高空作业、火情和作业人员防护用品正确佩戴三个方面的风险识别、预警功能。“比如施工现场某个区域冒烟,系统会自动识别冒烟是焊接造成的还是火情隐患,再比如施工人员配到安全防护装备是否到位,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抓拍后,后台数据对照片进行自动分析,并自动确定其是否违章,随后通过系统发送到指挥大厅,并通过手机APP 发送到管理人员手机端,实现管理过程的严谨细致。”刘瑞说。

        根据以往标准,如此规模的工程需要配置至少60 名以上安全员,但通过该系统,12 号线25 标目前只调用不到20 名安全员,就高效解决了以往解决不了的许多问题。同时,项目由于嵌入了VR 技术,指挥员还可以坐在指挥大厅,通过VR 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各个区域,进行沉入式、身临其境般巡视。

        该系统还对桩基施工中需要加强流程管控、减少手工数据录入等问题,研发了“智慧打桩”功能,实现了在线制定桩基施工计划,全面管理施工流程,实时跟踪施工进展,记录各分包商施工情况,利用手机APP 推送工艺流程的消息提醒至相关工作人员。在桩基工作完成后按主管部门的要求自动生成报告,改变了传统粗放的打桩模式,实现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城建道桥集团副总经理兼项目副总指挥长马效义表示,智慧建造对传统建筑施工领域而言将在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管理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具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