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俗 农村过年,除了扫尘、祭灶、贴春联、穿新衣等风俗,还有一些风俗是与吃食有关的,比如“蒸供儿”“炸面食”……“蒸供儿”是我们老家的年俗,有些地方叫做“蒸馒头”“蒸年馍”,其实就是蒸一些馒头、包子、花卷作为年三十的贡品以及用于招待拜年的客人。早些年,平日里吃不上白面馒头,只有到了年根底下才能把积攒下来的白面蒸成馒头做贡品,因此“蒸供儿”也成了老家过年神圣和让人期盼的事情。“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蒸供儿”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家家户户都提前一天发好四五盆白面来“蒸供儿” 艺苑 2024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我有一支香樟木衣架 获赠一盒衣架,回家打开看看:一层层用软纸隔着,4层16支木衣架。最大一支,黄色,衣架“人”字结合部是两块木头卯榫咬合,缝隙极严密,不仔细看不出来。一块木头的木纹是鱼鳞、梯田状,另一块是长线层叠状,下面一横撑。“人”字顶部与金属钩连接处,铆一黄铜商标,凸印三行字:“maos”,即毛嘉品牌标识;“中国衣架之都”;“广西·荔浦市”。最是“人”字一撇的内侧,刻“相约荔浦留念”和我的名字,落款“毛嘉公司 2023.10.20”。搁鼻子下闻闻,散发着淡淡的樟香。欲说衣架,须说荔浦。荔浦,不仅是久负盛名的荔浦芋之乡 艺苑 2024年02月23日 4 点赞 0 评论 102 浏览
我的冰雪情缘 东北,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是“恐怖”的存在。小时候回山东老家,在爷爷奶奶家里听那些闯关东回来的人讲述东北冬天的寒冷,什么到处冰天雪地、什么滴水成冰、什么舌头粘在锁头上、什么冻手冻脚等,总之似乎就是除了寒冷,啥也没有。慢慢地,从小就怕冷的我,在心里对东北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命运造化弄人,好巧不巧的是,我老公就是东北人,黑龙江的。我们结婚是在5月中旬,按照当地的习俗,要在家里举办婚礼。5月,北京已经是鲜花盛开,在飞机上看到的黑龙江却是地面依稀可见没有融化的积雪。 艺苑 2024年01月30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慢品国粹经典 前不久,我观看了一场京剧表演《雁荡山》,由衷感叹,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喻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雁荡山》是京剧历史上最高难度的剧目之一,非常经典又有特色。该剧没有一句台词,也无唱腔,全凭演员的翻打等武戏技巧配合音乐,来呈现整个剧目内容。京剧一般是通过唱、念、做、打四门基本功来表现内容,而《雁荡山》则在缺少唱、念的基础下,仅凭做、打来保持整个剧目的戏剧性 艺苑 2024年01月30日 2 点赞 0 评论 120 浏览
童年的冻梨 在这个嘎嘎冷的冬天,我的家乡哈尔滨火遍了全国,随之火起来的还有家乡的特产——冻梨,这也不禁勾起了我童年里有关冻梨的回忆。小时候,家里穷,每天都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才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比如冻梨。每到腊月,父亲就搭车进了县城,晚上回来的时候,肩上便多了一胶丝袋子的冻梨。那年月,新鲜水果稀罕,也金贵,乡下人吃不起,冻梨虽然便宜,但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一回。冻梨买回来后,父母要把冻梨藏到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秘密地方,原因是怕我们偷吃。 艺苑 2024年01月30日 0 点赞 0 评论 66 浏览
拾一份“温暖” 送一路平安 走在冬季的路上,凛冽的风顺着我的袖口、衣领钻进衣服里,身体如开启了震动模式,瑟瑟发抖。我快走几步钻进地铁站,让冰冷的身体慢慢得到舒缓。站内川流不息的人群,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或为生活而奔波,或为梦想而忙碌。换好制服,认真聆听着值班站长的岗前教育和工作内容,我与班组员工列队到了各自的岗位。今天我是站台岗,接过手台和沉甸甸的钥匙,就意味着接过了责任和使命。巡视、接发列车、关注上下车的乘客,看似简单且重复的工作,其实一点都不简单,也不枯燥。我如往日一般,送走列车 艺苑 2024年01月30日 1 点赞 0 评论 8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