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陪伴北京地铁一起成长,他们,为北京地铁的发展贡献青春与智慧。他们,与一些“老物件”有着最特别的情结,而这些“老物件”则承载着一份份温暖与感动,更是他们心中无法割舍的记忆。记录着一段段属于地铁人独一无二的时光。

            大工匠的安全观

    “那时候,2号线刚‘环’上,规章大都是借鉴铁路内容,比现在简单多了。”地铁大工匠袁玉国颇为感慨,手指在那本泛黄的《地下铁道一线技术管理规程》上轻轻滑过,仿佛在抚摸那段逝去的时光。当年,乘坐地铁还不是大家出行的首选。由于运力有限,1号线每趟车的间隔在8到10分钟。如今,每趟列车的运行时间早已精确到秒,调度运行图也给出了更合理的富余时间。

    谈及跑车的那段岁月,袁玉国眼中闪烁着激情与回忆。那时的车辆设备远不及今日完善,行车安全全靠地面信号和司机的敏锐判断。他深情地描述着跑车时的情景:“我们要时刻紧盯着地面信号,遵循‘红红黄绿’的固定闭塞法行车,每个区间只能有一辆车,车间距离得保持两个红灯那么远。”在技防标准和设备保护不完善的年代,行车安全依赖司机的人为把握。然而,正是这样的艰苦岁月,磨砺出了袁玉国坚韧不拔的品格和精湛的技能。他从“小学徒”逐渐成长为“大工匠”,对规章制度的重视从未改变。他深知,无论设备如何更新换代,规章始终是司机的生命线。正是这份对规章的敬畏与坚守,让他在地铁事业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匠心传承 技艺永续

    翟万峰,自1988年踏入古城车辆段大门起,便与检修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家中珍藏的一组斑驳的检修工具,不仅是他岁月流转的见证,更是他技艺传承的起点。

    在翟万峰的记忆中,给电机底座加垫片的工作尤为深刻。那时的设备远没有现在先进,一台二三百公斤的牵引电机,需要师徒两人合力才能撬开一个小缝。而师父,总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紧握撬棍,独自承担起电机的重量。每一次撬起,都伴随着他沉重的喘息声,仿佛整个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肩上。每个电机平均撬起两三次,每次保持两三分钟。一节车有四台电机,一趟下来就是十几次的重复劳动。更让翟万峰敬佩的是,师父对于技艺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在将垫片放入电机底座时,误差必须控制在0.2-0.5毫米才算合格。

    多年后,翟万峰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师父,他发明的一套“白衬衫标准”,更是成为了车间里竞相推崇的教材。为了让自己的检车技术更加精湛,翟万峰总是在检车前刻意穿上白衬衫。“检完车后,白衬衫上没有一点污渍才算合格。”这种在别人眼中几乎不可能的要求,成为了翟万峰对自我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对工作的敬畏。

           从小窗口走向大服务

    在6号线呼家楼站区站区长张卫东的家里,珍藏着一枚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车票,它们静静地躺在精致的册子里,见证着地铁公司的发展与变迁。每当她轻轻拿起这些车票,仿佛能看到曾经熙熙攘攘的站台上焦急等待列车的人群,听到列车驶来的轰鸣声。

    据张卫东回忆,80年代,好的票务员必须会速算,每当乘客走近,票务员便迅速伸出手,接过乘客递来的零钱,手指在零钱间穿梭,快速而准确地计算着车票金额。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精准无误。随着设备更新换代、互联网普及,票务员们的手指依旧跳跃着为旅客送上暖心服务,不过他们不再是“速算师”,而是一个个业务精湛的“键盘手”。“那时候,早晚高峰售票口会排起长龙,而现在任何一个节假日哪怕周末,都不会再有这种情况,乘客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张卫东坦言。当年,票务员与乘客无法面对面交流,唯一见到的就是从小小的孔洞里伸进来的一只只焦急买票的手。进入21世纪,随着北京地铁的飞速发展,纸质车票退出历史舞台,乘车卡开始广泛使用,网络购票的兴起,线上支付和实名常乘客服务的推广,尤其是随着自助购票设备的普及,票务员们也不断践行着一线工作的角色转变,他们开始从小窗口里走出来,走到自助购票机旁,走到万千乘客身边去,为他们答疑解惑。

    时光流转,岁月不居,那些历经风雨的老物件,仿佛成了历史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地铁事业的辉煌历程。新时代的地铁人,他们不仅是建设者,更是企业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卓越发扬者。他们怀揣着对地铁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用双手呵护着那些承载着地铁记忆的老物件,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作者单位: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