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峰 通讯员 吴憬 刘金良
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医疗团队历经9个小时,成功为一位左手腕关节完全切断的44岁男性患者完成断腕再植手术,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顺利出院回家。
去年11月21日16:30,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一位男患者因左手断腕血流不止,情况危急!”修复重建外科值班医生林海阳立即前往急诊外科接诊。当打开伤口的一刹那,在场所有人员都倒吸一口气:患者左手自腕关节离断,其腕部末端早已血肉模糊且骨头外露,需要立即进行再植手术。据了解,肢体离断后最佳抢救时间是6至8小时,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对于这位患者而言,手术不仅要保住他的生命,还要设法保住其左腕,并且尽最大可能恢复左手功能。
为患者断腕近端加压包扎止血,安抚患者情绪,下达抽血、拍片、输液等一系列医嘱,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准备。
修复重建外科主任冯光紧急组织团队开展术前讨论,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要求全力吻合血管、神经、肌腱,尽量保留患者后期手部功能。同时,请手术室、麻醉科全力配合尽快开展手术。
时间紧迫、病情复杂,在首钢医院麻醉师张艺蕾、李艳清和巡回护士王春阳的协助下,手术由该院修复重建外科副主任赵景峰以及欧阳四民、林海阳、骆子源等医生共同配合完成。在无影灯下,医生们全神贯注,从清理创口,精心吻合、桥接每一根血管、神经和缝合每处肌腱,到手部骨折的重建固定,每一步操作都是“稳、准、轻、巧”的结合,也是对医生体力和耐力的挑战。
术中发现,患者术区损伤严重,吻合断端处动脉、神经、肌腱伴有撕脱,导致吻合非常困难。医生欧阳四民抽丝剥茧,利用显微外科技术,用宛如头发丝一般粗细的“针线”修复肌腱、神经,再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针线”吻合血管,助力患者后期恢复手的血供及功能。
最终,这台全程9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
患者快速恢复的关键是正确的术后护理。据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副主任赵景峰介绍,断腕手术过程的风险很大,手术成功只是保肢的第一步,术后更不能放松,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避免血管血栓或痉挛,导致血运障碍甚至再植手的坏死。为此,首钢医院ICU团队和修复重建外科的医护人员不敢有丝毫松懈,每2小时观察一次患者的血运,给予抗血管痉挛、抗感染、抗血栓、镇静等一系列精心治疗和护理。经过5天不间断地治疗与观察,患者手部血运重建完好,毛细血管反应良好。去年11月底,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顺利出院回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